商報評論
  ■本報評論裝潢員 劉鳳羽
  許多人有這樣的經歷:著急辦房貸,等到銀行審核才知道,有一張久未使用的信用卡還欠著費,辦理房貸受阻。今後,這商務中心樣的尷尬有望避免。據新華社報道,10月28日起,北京等9省份居民可登錄央行徵信中心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查詢本人信用報告。
  從曾經的個人可在央行各分支機構現場查詢個人信用記錄,到今年3月蘇川渝三地試點網上查詢個人信用報告,再到如今網絡查詢推廣到9省份居民,這是中國完善徵信體系的一小步,卻是房屋貸款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與用戶實現信息對稱的一大步,更是喚醒和提升個人信用意識的重要一步。
  儘管,隨著改革開放走向深入,信用卡消費、房貸車貸消費等在中國日益興旺,個人信用記錄深刻影響著公眾的金融生活、日常生活,但不得不說,人們對信用的作用及危害還瞭解甚少,個人信用意識依然淡薄信用卡代償。具體表現為,“徵信”、“個人信用記錄”等詞彙對大多數人來說仍是新鮮事物,類似信用卡欠費、未及時還房貸車貸的失信事件更是屢有發生等。
  當然,這也可視作徵信體系不完善的表現,但國際上那些推房屋出租行徵信制度上百年、徵信體系完善的國家的經驗也表明,法律層面、制度層面完善徵信體系的同時,也離不開公眾支持——即瞭解信用的作用及危害、個人信用意識強烈——這就像一個硬幣分兩面,缺一不可。
  而這些國家的經驗還表明,隨著人類社會從實物經濟、貨幣經濟發展到信用經濟,信用早已超越道德範疇,進入經濟領域。而個人信用記錄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經濟活動中交易雙方互不瞭解的問題,減少了交易成本,徵信或個人信用記錄可謂發展信用經濟的堅實保障。
  對於個人而言,信用記錄則被視為“經濟身份證”或“第二身份證”,“良好的信用是一種有價值的稀缺資源”,好信用可以成為個人無形資產甚至能“當錢花”,方便個人貸款、融資;反之,失信、不良信用記錄將讓信用變成不良資產,因小失大,成為再次貸款、融資的攔路虎。
  去年,中國信用卡交易金額達10萬億元,今年前9月,金融機構個人住房貸款餘額8.7萬億元,顯見中國已進入信用經濟時代。如此,不管是出於經濟發展需要,還是公民生活需要,都缺不了法律層面、制度層面的徵信體系建設,也缺不了公眾信用意識的覺醒和提升。目前,徵信體系建設在法律層面、制度層面已獲突破,個人信用意識的覺醒和提升,就尤顯迫切。
  在此背景下,央行此次推出互聯網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就尤具觀察意義。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與用戶實現信息對稱,不僅方便公眾查詢,更可讓更多的人主動關心、瞭解自己的信用記錄,喚醒和提升個人信用意識。
  可以設想的是:這種查詢和互動,不僅讓那些有失信行為者儘快消除不良信用,重塑信用,提升個人信用意識;也可讓那些尚未發現失信行為者隨時瞭解自己的信用記錄,喚醒個人信用意識,珍惜信用記錄,做好信用記錄積累。
  而個人信用意識的覺醒和提升,信用意識深入每個人的潛意識,愛護信用從平時點滴做起,將帶來註重個人信用建設和管理成為個人日常生活習慣,進而提升社會信用意識,全社會信用狀況獲得根本改善。
  千金難買好信用。隨著社會信用意識濃厚,人們寧失房子、工作、金錢也不願失去信用,經濟領域的信用建設,反過來也會推動社會誠信重塑與提升。這對於誠信滑坡越來越引發憂慮的中國,十分重要。
  即便這些還只是遠景,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信用建設終歸已經循序漸進展開,中國的信用新局面、信用新時代,值得期待。  (原標題:個人信用建設推動社會誠信重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17dufd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